2011-02-26

[讀的] 《告白》湊佳苗

        讀完這本書這麼久了,竟然現在才要開始寫書評,真的是大拖稿。

        日本的推理小說算是我常涉獵讀物之一,不過讀久了有一種千篇一律的感覺,總覺得日系推理作家喜歡營造的氛圍都有一種說不上來的一致性,不過還是有像京極夏彥和森博嗣這種較為獨樹一格的作家,但例如東野圭吾和伊阪幸太郎,儘管他們的作品各有各的特色,但常常讀起來有一種倦怠感,當然這只是我的淺見,或許日本推理小說作家仍有許多尚未被我閱讀到的好作品。

        不過以現階段我的評斷,湊佳苗的《告白》已經是讓我覺得十分不一樣的作品了,初讀此書有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雖然說這種班級同學之間的猜忌和人性的邪惡,在鼎鼎有名的《大逃殺》中就被發揮的十分淋漓盡致;而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恩怨,和直接制裁的概念、報復的心態,早已不算創新了。其實老師因為兒女被殺害,而對學生進行制裁的故事,在黑武洋的《肅清之門》裡也已經出現過了(不過差別是在《肅清之門》裡,亞希子老師直接一個接一個把學生斃了,《告白》中悠子老師則是採取恐怖的心理戰),如此已經有眾多先例的故事劇情要如何重新詮釋後獨豎一幟?湊佳苗在顧式的寫作手法上下了點工夫,讓事件的每一位關係人輪流出場,說出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告白。



       《告白》這本書讓人不寒而慄的原因在於,每一位告白者人格上的偏差和性子裡潛藏的殺意。有時在閱讀時無法理解,為甚麼湊佳苗要安排這個人有這種扭曲而令人無法理解的想法和性格?然而所謂殺人的理由,是那麼簡單明瞭讓所有人都能理解的話,殺人豈不成為你我都可能輕易產生的念頭?這樣的想法森博嗣在「瀨在丸紅子系列」的《黑貓的三角》中提出過,殺人的原因越是難以理解,才越是可以理解。湊佳苗或許也刻意掌握了這一點,每一個人物都自視甚高,有的認為自己是天才,有的對孩子的教育荒謬卻執拗不改,這就是構成事件的主要觀點。不過,這樣讓角色輪流自白的手法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每個人必須重複描述許多事情,導致書中有太多重複的情節出現,我個人對重複的敘述特別容易感到不耐煩,每個人在前情題要時,總讓我忍不住想翻過去。

        我個人並沒有很滿意這本書最後的結局,總覺得有點牽強,再者,本書的悠子老師雖然是事件的起始者,我們卻摸不透悠子老師真正的想法,從頭到尾,悠子老師反而成為一個旁觀者了,其實老師真正的想法,才是我最想知道的部分,不過我想作者也可能是刻意想留下想像空間給讀者,或是安排最後一個猜不透的角色更能增加故事的餘韻。
      
       《告白》一書,帶給我很大的閱讀樂趣,絕對是值得一讀的好書。另外電影也令我滿感興趣的,除了松隆子本身就深得我心之外,飾演美月的是橋本愛喔,可愛的日本小女生,整部電影的色調也很吸引人呢。



***
分享一下這本書書名的小故事。

(1)
        有一天好朋友R打電話給我,說有一位正執意追求她的男生邀她去看電影,邀約的正是《告白》,R說:「怎麼辦!看甚麼《告白》,真的太尷尬了啦!」我立刻跟她說:「女孩妳誤會了,《告白》完全不是個愛情片,而是懸疑劇啊。」聽我這麼說,R才鬆了一口氣放心的跟那位男生一起去看電影 (不過最後那位先生還是追求失敗了)

(2)

        某天,平常不太常看書的妹妹溫妮,難得從包包裡抽出一本書,此時她非常嚴肅的跟我說:「姐,你千萬不要誤會喔,我現在在看的這本書,絕 對 不 是 愛 情 小 說 喔,絕對不是喔。」真是的,在她眼裡姐姐是這麼孤陋寡聞的人嗎?

我覺得說不定這本書翻成「告解」會好一點?

4 則留言:

  1. 耶第一個!
    我覺得應該翻"獨白"XD

    故事到最後面有點凌亂
    搞不清楚重點在哪裡

    很可惜,不過手法很特別,我喜歡XD

    回覆刪除
  2. 恩,我想說因為是confession
    好像是告解比較貼切說XD
    可是獨白好像也不錯
    我覺得電影很棒

    回覆刪除
  3. confession翻譯成告白,的確不妥。

    我一直很想看這部電影,想看看松隆子怎麼詮釋這個被害老師的角色,可惜沒有時間。

    妳有打算介紹太宰治的維榮之妻嗎?還是妳已經介紹過了。

    回覆刪除
  4. 喔喔
    還沒介紹過,可試讀那本書已經過一段時間了
    可能要再讀一次沉澱一下哈哈

    回覆刪除

沒有google帳號的人請點選「名稱/網址」就可以輸入自己的暱稱囉
您的留言是本部落格最大的動力: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