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的用意明明是「引導」讀者閱讀、理解一本書,
但導讀往往是一整本書中,最難讀的部份。
編輯工作中有一環我覺得挺有意思,就是寫(或找人寫)「導讀」。
當一本書的寓意拐彎抹角不直接、創作背景特殊、有功能性、涉及專業知識,或是提出來的觀念較獨到、新穎,我們認為有必要另外拉出來解說,就會在書中加入一篇導讀。
舉例來說,一本以「挑食」為主題的繪本,我們可能會請營養師撰寫一篇導讀,告訴家長我們可以怎麼透過這個故事,引導孩子正確的飲食觀念。如果有一位作者創作技法特殊,我們可能會請臺灣研究這位作者的學者撰寫導讀,告訴讀者哪幾頁可以發現什麼作者的小巧思。一本具有時代意義的少年小說,便會請鄉土文學專家撰寫導讀,說明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其實你可以幫任何一本書寫導讀,只要你找得到它特出的地方。
對童書來說,「導讀」講白話點可以說是「書的使用說明書」。它幫助家長選購自己孩子需要的書,也幫助大家了解手中這本書的特色,照理說應該要寫得淺顯易懂、平易近人,對吧?
我剛開始上班幾個月後,編到一本書邀請了某位名家撰寫導讀,總編把稿子交給我要我修潤,我想說是頗具聲望的老師寫的,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問題吧——才怪!
我拿到的是一篇不知所云、非常發散又零碎的......比較像是很長的臉書po文,但夾雜了很多專有名詞。我知道這位老師是真心在介紹這本書,只是他剛好用意識流的方式闡述他對這本書的熱愛。
我問總編這可以大改嗎?她說可以,你僅管改。我大刀闊斧的調換段落、改寫句子、把多餘的句子刪掉、重點的句子括寫,最後產生了一篇與原本90%不同的導讀。雖然戰戰兢兢的擔心老師會不高興,但也覺得自己真是化腐朽為神奇,如果老師真的不高興了,我就把剩下的10%也刪掉掛編輯部撰文算了。
寄給老師之後,老師只回了短短一句:「沒問題,你改得很好。」
雖然獲得了名家的肯定,申請稿費的時候還是有點不甘心,明明是一篇還要讓編輯大費周章修改的文章,總編給的稿費卻相當優渥。混了一陣子後我也了解,有時候請名家撰寫導讀或是推薦文,重點不再於文章本身,而是附加價值:老師的學生因為看到有老師的文章而購買拜讀、名家的粉絲因支持而購買、權威的學者掛名讓消費者相信這本書有品質保證——能把書賣出去,才是請這位老師寫這篇文章最大的功能。
這麼說或許很失禮,但邀請名人寫導讀,真正的需要其實是對方響亮的名字與影響力。
書寫得再好,若不能吸引讀者購買閱讀,又有什麼意義呢?在兩年來邀請專家、學者、名人甚至部落客寫導讀與推薦文的經驗中,有必須大改的,更有一字也不需更動的完美作品。我們費心把老師的意識流寫成易讀又實用的文章,是發揮編輯之力,把「找名人寫導讀」的價值最大化:借助名人的權威與力量提升書本的市場競爭力,同時確保讀者可以讀到最完整、品質最優良的作品。
一篇很容易被忽略的導讀,也是編輯的心血。這是一份失敗了檢討自己,成功了榮耀歸於他人的工作,如果想要肯定一本書,或是為躲在幕後的編輯拍拍,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書買回家。
***
最近剛完成了兩篇長長的導讀修改,
對這件事情特別感慨,
不知道寫這種「編輯老實說」文章到底有沒有人看,
擔心會把一堆想投身出版的新鮮人嚇跑XD
***
關於出版社的工作,還有什麼想知道的?
到FB留言告訴我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沒有google帳號的人請點選「名稱/網址」就可以輸入自己的暱稱囉
您的留言是本部落格最大的動力: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