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5

[我在出版業的日子] 為什麼翻譯書總是比自製書多?

  

最近很多人在討論台灣「原創出版品很少,翻譯書卻氾濫」的情況,
身為編輯當然也很常被問到這個問題。
以下就我個人的經驗與大家簡單分享,
為什麼大部分的出版社時常引進外版書多於自製原創書。






因為自製書真的不好做

  我先省略與作家從零開始故事發想、交稿、退稿、反覆討論的過程;也省略與外國簽約的過程,直接是從素材(文稿、插畫、譯稿)到位,準備執行編務開始。

  不管外版書還是自製書,都從排版開始。外版書基本上是不得大幅更動原書版面,所以都是照著原書去排版。而自製書就不一樣了,美編必須無中生有,以我自己的經驗,我會直接手繪layout給美編參考(因為我在高中校刊社受的訓練還是徒手畫大樣,習慣這麼做),但有時候排出來的版面跟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此時只能砍掉重練,一個版型的設計,就花掉兩倍的工作天。

  接著進入校稿潤稿的階段,這階段兩者沒有太大的不同。通常三校(不幸也可能四校五校六校)後會把修潤過、排版好的稿件交給權利方過目——外版書就是交給原出版社審稿;自製書就是交給作者過目。

  這個步驟衍生的麻煩千百種,作者曾經打電話來罵我一個早上,因為他覺得我修潤的太多,也有對設計不滿意,甚至對字體字級等細節有意見,即使編輯寄出稿件前自信滿滿,也可能落得必須頻頻道歉又修改的下場,外版書也一樣。這個時候,什麼該堅持、什麼可以妥協,編輯必須在內心迅速判斷,不卑不亢的做出回應。

  除了編務外,還有其他例行公事。每個月的通路會報,是非常殘酷的場面。通路的代表們對於這本書的評價都是很坦率地寫在臉上。通常簽下的外版書,必定是有相關資訊讓出版社相信值得出版,例如國外的銷量、讀者的評價、賣出多國版權,都是有跡可循又客觀的佐證。一旦通路覺得這本書有機會,往往主動詢問資訊,提供行銷資源;要是覺得這本書是砲灰......就是耐著性子聽你報完再說聲謝謝。
  
  當然,這不代表做外版書很簡單,事實上,沒有做哪一種書是簡單的,出版本來就很困難。只是自製書更加考驗耐性,雙倍的時間、雙倍的成本,換來的可能是報表上令人失望的數字。

 但是,這代表我們要放棄做自製書嗎?


當然不是囉!

我們要繼續做、用力做、以超英趕美的力氣做,
因為自製書的力量、原創的力量,
遠比大家所想的還要強大。

自製書的成果可能不會第一時間表現在市場上,
它是真正屬於臺灣的作品,是我們可以輸出,
證明文化實力的重要產品。

1 則留言:

  1. 匿名8/29/2016

    而業界目前的現實是
    代理書做起來比自製書"相對"單純
    所以翻譯線的編輯每個月多負責1-2點也是合理的

    回覆刪除

沒有google帳號的人請點選「名稱/網址」就可以輸入自己的暱稱囉
您的留言是本部落格最大的動力:D